高度近视是指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不能清晰成像,屈光度为-6D(即度)或以上的近视眼。
高度近视眼患者随年龄增长眼轴进行性变长,眼球向后极部扩张,产生一系列的退行性眼底改变,故又称为病理性近视。
眼底改变常见类型
1.豹纹状眼底,脉络膜萎缩斑
高度近视的眼轴增长,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脉络膜的大血管裸露呈豹纹状眼底。
黄斑区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和视网膜的色素上皮萎缩,视盘周围可见脉络膜萎缩斑,称近视弧。黄斑区数片脉络膜萎缩或相互连接波及全区,眼底呈片状的白色,萎缩灶内可见白色背景下有裸露的脉络膜大血管或不规则色素。
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显著变薄后,脉络膜血流供应也相应减低。
2.后巩膜葡萄肿
高度近视的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呈后巩膜葡萄肿,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急剧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概率就越高,约77.1%。
3.黄斑出血、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Fcuhs斑漆裂纹为Bruch膜线样破裂而形成的黄白色条纹。
单纯型黄斑出血是由于漆裂样纹在形成过程中,Bruch膜裂开牵拉其下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不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一般1~3月出血吸收后,不留下瘢痕,视力预后良好。但Bruch膜破裂,其完整性遭到破坏,患者存在再次出血的风险,应当密切随访,必要时采取积极治疗。
单纯型黄斑出血(不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
眼底照相(图A)显示黄斑区出血(白色箭头),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图B)显示黄斑区被片状出血遮挡(白色箭头),图C为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OCT)图,可见黄斑中心凹隆起,神经上皮层下三角形稍高反射信号影(白色箭头,考虑为出血引起)。
Fuchs斑为黑色近圆形微隆起斑,四周可有出血,是从裂纹处长入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由于其反复渗出、出血、机化等一系列病变,最后成为黄斑区的瘢痕和色素沉着,严重损害中心视力而预后不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型黄斑出血一经发现需积极治疗(玻璃体腔抗VEGF),并密切随访。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型黄斑出血
眼底照相(图A)显示黄斑区出血(白色箭头),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图B)显示黄斑区被片状出血遮挡,其内见裂隙样高荧光,后期荧光扩大增强(白色箭头),图C为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OCT)图,可见黄斑中心凹隆起,神经上皮层下见局限性无反射区,RPE/脉络膜复合带组织见局限性隆起增强反射(白色箭头,考虑为出血引起)。
4.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
一般来说,近视度数每增加度,眼球前后径增加约1毫米,而视网膜发育成熟后其面积是固定的,随着眼球壁的扩张,视网膜就会被拉得越来越薄,容易被撕裂,导致视网膜变性区、裂孔,从而产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因此,近视的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越大。另外,近视眼已被公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高度近视更是如此。高度近视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周边的玻璃体视网膜往往有发育的异常,如视网膜变性、玻璃体发育异常等,容易产生视网膜裂孔。发现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及干孔,应及时行视网膜激光治疗。
视网膜脱离指的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相互分离的病理状态。视网膜脱离患者常出现眼前黑影飘动或闪光感、视物遮挡、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等症状。视网膜脱离的危害很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丧失,甚至眼球萎缩。因此如果您有上述症状,请一定及时就诊,明确是视网膜脱离后,一定要及时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复位视网膜,根据病情常采用巩膜外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其目的在于封闭视网膜裂孔和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使脱离的视网膜恢复原来位置。仅有极少数患者可通过包扎双眼、固定体位并限制活动,使得网膜下积液能自行吸收,再行视网膜光凝治疗便能复位视网膜。
所以,
高度近视不光是戴眼镜那么简单,
还需要:
①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近视程度加深。平时注意正确的阅读姿势及距离,看书持续时间不能太长,严格控制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显示屏幕的时间。避免头部晃动大的剧烈运动,如跳水、蹦极等。多参加室外活动,多在视野开阔处极目远眺。
②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③医院检查眼底。一般情况下,应至少一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近视患者应将眼底检查纳入年度体检内容。如发现视网膜变性区,应及时行视网膜激光治疗。
④如出现视物遮挡、闪光感、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等症状,请及时至眼科门诊就诊。
往期经典回顾
◆从西南到东北,一位帮扶医生留下了“烙印”,也收获了进步◆医学影像学专家:王健◆喜讯!医院病理科分子病理实验室获评“PQCC示范实验室”◆感染病学专家:毛青◆讲真,果断戒烟吧!小心“慢阻肺”找上门◆免疫领域专家:刘新东文字:徐钰飞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编辑:屈德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