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谷子锈病白发病谷瘟病的症状和防治技术
TUhjnbcbe - 2021/8/14 23:08:00
扁平疣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12972.html

1.谷子锈病

???谷子锈病的病原菌为粟单胞锈菌(Uromyesstariaetalicae),属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真菌。在各谷子产区均有发生,尤以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发生较重,近年来,在朝阳、承德、沧州、安阳等地有回升,局部发生严重。锈病流行年份,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颗粒无收。

???[病害特征]?谷子锈病可为害叶片(图1-2)和叶鞘(图1-3),

图(1-2)

但在叶片上发生更加严重。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特别是背面产生红褐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稍起,圆形或椭圆形,约1毫米,成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周围残留表皮,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即夏孢子。严重时夏孢子堆布满叶片,造成叶片枯死(图1-4),茎秆柔软,籽粒秕瘦,遇风雨易倒伏,甚至造成绝产(图1-5)。

抗病品种的夏孢子堆较小,孢子堆周围寄主组织枯死或失绿,或仅产生微小病斑、夏孢子堆不能突破表皮而扩散。据记载,发病后期在病株叶片和叶鞘的表皮下可以散生黑色小斑点,圆形或椭圆形,即冬孢子堆,但是,在北方极少见。在印度,冬孢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破布木(Cordiarofoii),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再侵染谷子,完成整个侵染世代。而我国北方未见破布木,以夏孢子完成整个病害侵染循环。谷子锈菌为专性寄生菌,有高度的致病性分化,各地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

???[发生规律]谷子锈病为流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谷子生长中后期,一般在谷子抽穗前后开始发病。以夏孢子随谷草、肥料在干燥场所,或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夏孢子遇雨水飞溅到叶片上,萌发后通过气孔侵人,在表皮下或细胞间隙中生长,约10天后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气候条件合适则很快形成发病中心,并向全田扩散,引起该病的暴发流行。流行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发病中心形成期一发病初期病叶率逐渐增加,严重度没有发展,在田间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普遍率扩展期一由发病中心向全田迅速扩展,全田普遍发病,病株率、病叶率急剧增加,为田间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严重度增长期病株率、病叶率达到顶峰,发病程度急剧增加,引起植株倒伏,严重影响产量。在华北地区7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谷子锈病的主要流行时期。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7~8月的降水量是决定当年锈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降雨多,发病重,千旱年份发病轻。低洼地和氮肥使用过多、密度过大田块发病重。谷子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谷子锈菌除为害谷子外,还可以侵染青狗尾草、谷莠子等。

???[调查要点]在谷子拔节后注意调查谷子叶片上有无锈菌夏孢子堆,在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应及时防治。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季田间及时排水,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化学防治:田间病叶率1%~5%时用20%三唑酮乳油~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间隔7~10天再防治一次。

2.谷子白发病

????谷子白发病的病原菌为禾生指梗霜霉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属鞭毛菌亚门指梗霉属真菌。在国内谷子产区均有发生,曾是东北、西北春谷区的主要病害,近年来在华北夏谷区也普遍发生,是严重影响谷子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图2-2)。

????[病害特征]谷子白发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从发芽到穗期陆续显症,且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症状。种子萌发过程中被侵染,幼芽变色扭曲,严重时导致腐烂,可造成芽死(图2-3);出苗后至拔节期发病,植株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苍白色或黄白色条纹,背面密生粉状白色霉层,称为灰背(图2-4)。

白色霉层为白发病菌无性世代的游动孢子囊梗和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气流和雨水可进行再侵染,除形成灰背外,还可形成正面黄色,背面褐色,边缘深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局部黄斑症状,田间湿度大时,病斑正面和背面亦密被游动孢子囊形成的白色霉层(图2-5);

灰背病株继续发展,抽穗前,病株顶部2~3片叶丛生,叶尖或全叶黄白,心叶抽出后不能正常展开,而是呈卷筒状直立,黄白色,形成白尖(图2-6);

以后病株逐渐变成深褐色,枯死,直立田间,称为枪杆(图2-7);

枪杆顶部的叶片组织纵向分裂为细丝,内部包被的黄褐色卵孢子散落,残留灰白色卷曲的纤维束,故称白发病(图2-8)。

有些病株能抽出穗,但发生各种各样的畸形,病穗上的小花内外颖片伸长呈尖刺状,整穗如扫帚或刺猬状,称为看谷老或刺猬头(图2-9)。

病穗开始红色或绿色,后变褐色,组织破裂,也能散出大量卵孢子。病穗不结实或部分结实。

???[发生规律]白发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未腐熟粪肥上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侵染谷子主要发生在幼芽期。种子萌发时,土壤中的卵孢子也同时萌发,以芽管侵人谷子幼芽芽鞘,引起死亡或定殖其中,随着生长点的分化和发育,菌丝达到叶部和穗部,病株陆续出现灰背、白尖、白发等症状。灰背时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灰背和局部黄斑症状。孢子囊进人顶叶,也可形成白发症状。低温潮湿土壤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速度慢,容易发病。土壤墒情差,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重。大气温湿度影响再侵染。田间饱和湿度,特别是有水滴的条件和20~25C气温适于孢子囊生长,有利于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再侵染。不同品种对白发病抗性有差异。

???[调查要点]谷子不同生育期注意调查田间灰背、白尖、枪杆、刺猬头及白发等症状。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适期晚播、浅播,促使幼苗早出土。重病田块,实行2~3年轮作倒茬。在田间初见白尖和刺猬头时,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2)物理防治:在播种前可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杀灭种子表面的白发病菌,具体做法为:55C温水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去除秕粒,晾干后播种。

????(3)种子处理:可选用35%甲霜灵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或80%恶霜菌丹可湿性粉剂(恶霜灵20%+灭菌丹60%)按种子量的0.2%~0.25%拌种。

3.谷瘟病

???谷瘟病的病原菌为灰梨孢菌(Pyriculariagrisea),属半知菌亚门梨孢霉属真菌。在我国谷子产区普遍发生,是谷子的重要气传流行性病害。20世纪70年代曾在吉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严重发生,后经推广抗病品种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由于推广的品种抗性较差,在部分地区为害有逐年加重趋势。

????[病害特征]:谷子各生育期均能发病,可侵害谷子叶片、叶鞘、节、穗颈、穗轴或穗梗等部位,引起叶瘟、穗颈瘟、穗瘟等不同症状,其中叶瘟、穗瘟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叶瘟:谷子苗期即可发病,病菌侵染叶片,先出现椭圆形暗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图3-2),

以后发展成梭形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部分有黄色晕环(图3-3)。

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密集,汇合为不规则的长梭形斑,造成叶片局部枯死或全叶枯死(图3-4)。

有时还可侵染叶鞘,形成鞘瘟,表现为椭圆形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多数汇合,扩大成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造成叶鞘枯死。严重发病时常在抽穗前后发生节瘟,节部先呈现黄褐或黑褐色小病斑,逐渐扩展环绕全节,阻碍养分输送,影响灌浆结实,甚至造成病节上部枯死,易倒伏。穗颈瘟(图3-5);

穗颈上的病斑,初为褐色小点,逐渐向上下扩展变为黑褐色,受害早发展快的病斑可环绕穗颈,造成全穗枯死。穗瘟:穗主轴上发病、变褐,会造成半穗枯死(图3-6);

或小穗梗发病、变褐,阻碍其上小穗发育灌浆,早期枯死呈黄白色,后期变黑灰色,形成“死码子”(图3-7),

不结实或籽粒干瘪。谷瘟病菌有高度的致病性分化,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

????[发生规律]谷瘟病菌主要以病残体在田间或发病的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遇水萌发,形成芽管、附着胞及菌丝,可直接穿透表皮细胞或经气孔侵人叶片或叶鞘内部,穗轴上则多从小穗梗分支处侵人,茎节上多从其外包的叶鞘侵人。田间发病以后,以叶片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谷瘟病的流行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生长季节降水量、田间湿度和结露程度等往往对谷子发病程度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温度25C,相对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春谷区7月中、下旬连续高湿、多雨,有利于叶瘟发生;7月下旬至8月初阴雨多、露重、寡照、气温偏低,有利于穗瘟发生。田间播种过密、湿度大、降水多则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谷子贪青徒长田块发病重;黏土、低洼地发病重。8月份是华北地区谷瘟病的发病高峰期。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调查要点]从谷子苗期开始注意检查植株下部叶片有无典型梭形病斑,在发病初期应及时防治。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及时排灌,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要配合施磷、钾肥,或结合深耕进行分层施肥,增加植株抗病性。病田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实行2~3年轮作。

????(2)化学防治:在田间初见叶瘟病斑时,可选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倍液、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倍液喷雾。如果病情发展较快,5~7天再喷1次。为了预防穗瘟,在齐穗期可针对穗部进行1次防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谷子锈病白发病谷瘟病的症状和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