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青少年黄斑变性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TUhjnbcbe - 2021/4/8 15:38:00
Stargardt病(STGD)又称青少年型遗传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原发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双侧对称的进行性黄斑萎缩性疾病,年因德国医生Stargardt首先报道而命名,其群体患病率约为1/。本病多见于青少年期(6-20岁)发病,男女均可见。STGD的首发症状为中心视力下降呈进展性,最终视力多在0.1或以下。病变早期色觉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病程发展为红绿色弱、红绿色盲至全色盲。OCT检查示黄斑区视网膜外层萎缩。视网膜电流图(ERG)早期正常,后期出现异常。在发病初期,眼底可完全正常,有些幼儿患者只有中心视力下降,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弱视或视神经炎。此时行FFA检查可以见到黄斑数量较多而细小的弱荧光点,因而FFA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进行期最早的眼底改变是中心凹反光消失,继而在黄斑深层见到灰黄色小斑点,并逐渐形成一个横椭圆形境界清楚的萎缩区,如同被敲击过的青铜片样外观,在病程进展中萎缩区周围逐渐出现黄色斑点,萎缩区又扩大,可侵及整个后极部。此时FFA检查可见特异的暗脉络膜征,黄斑呈高荧光、窗样透见荧光,或牛眼(靶心)状高荧光。晚期在黄斑部能见到硬化、萎缩的脉络膜血管,并有形态不规则的色素斑。

STGD多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或X连锁隐性遗传(XL)。原来认为有4个染色体区段与本病相关,并因此将本病分为STGD1、STGD2、STGD3和STGD4。其中,STGD1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已明确与ABCA4基因突变相关,ABCA4也是STGD最主要的致病基因,所占比例超过95%。其他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发现STGD3的致病基因为ELOVL4,PROM1突变可以导致STGD4。最新研究认为原始研究中STGD2基因定位是错误的,已不再使用,因此,现无STGD2型。

ABCA4基因编码产物是Rim蛋白(RmP),是一种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特异的视网膜ATP结合转运蛋白,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外节盘膜均有表达,负责将N-亚视黄基磷酯酰乙醇胺(N-RPE)从感光细胞外节膜盘间隙内转运到胞浆中。ABCA4基因突变则导致RmP的酶活性障碍,致使N-RPE在感光细胞外节盘膜间隙内堆积,并随着感光细胞外节盘膜的不断更新脱落被RPE细胞吞噬,在水解酶作用下生成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A2E)。A2E是脂褐素的主要荧光成分,难于降解,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积累,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死亡和光感受器的次级丧失,从而引发STGD1。黄斑区的早期受累是因为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锥视杆细胞密度最高的区域(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且密度最大,围绕中心凹半径5mm的环形区内视杆细胞密度最高)。视锥、视杆细胞的高密度加速了该区RPE细胞内脂褐素的积聚、RPE细胞的破坏及光感受器细胞的萎缩。ELOVL4基因负责编码一种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在光感受器外盘膜节段中DHA等长链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突变阻断了光感受器细胞中超长链脂肪酸的合成,而超长链脂肪酸对氧化应激损伤有保护作用,推测由ELOVL4基因突变造成的STGD可能与超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减少有关。同时,ELOVL4的突变引起复杂的表型变化,说明可能有环境因素或遗传修饰因子与之相互影响。既往研究中,通过人为基因敲除的方法已经获得了ABCA4基因敲除、ELOVL4基因敲除及PROM1基因敲除3种小鼠作为研究STGD的动物模型,并且动物模型在基因治疗后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据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庞继景医生指出,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针对ABCA4基因突变的STGD1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有报道。但是因为ABCA4基因较大,无法应用转染效率较高,但容量较小的腺相关病毒载体。目前国际上对这类较大基因突变采取的一次性基因疗法一般包括:1.应用容量较大的病毒载体,如慢病毒载体。2.利用基因编辑方法纠正相应致病大基因中的某些特殊突变,这对突变位点相对集中的致病基因导致的疾病比较适用,但对突变位点比较分散的致病基因治疗意义较小。3.选取相应基因中某些最主要的功能区DNA片段,删除不必要部分DNA片段,从而适合腺相关病毒载体容量,这对致病基因不是特别大的疾病意义较大。4.把一个较大基因分成两个小基因,然后分别应用两个腺相关病毒载体把分成两半的基因分别转入相关视网膜细胞后在体内再合成一个完整的较大基因,并表达出具有正常功能的相应蛋白。但STGD1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早期应用的容量较大的慢病毒载体只能转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而对发病具有重要作用的成熟光感受器细胞转染效率较差,所以临床试验进展较慢。近年欧美科学家在HGT发表了分别应用两个腺相关病毒载体把分成两半的ABCA4基因转入视细胞后在小鼠体内视细胞再合成一个完整的ABCA4基因,进而表达出具有正常功能ABCA4蛋白的文章,为将来应用双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替代疗法开展治疗STGD1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除基因治疗外,欧美一些研究机构利用RNA以及蛋白疗法对STGD治疗也有新的尝试。年10月9日,浪潮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宣布计划利用寡核苷酸疗法治疗包括STGD在内的大基因突变疾病。年10月5日,位于西班牙的delaMàcula研究所宣布开展一项名为OPH的临床试验并招募志者,OPH是一个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估新药Zimura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TG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Zimura的作用机制为通过结合补体C5蛋白并抑制其裂解成C5a和C5b,从而阻止炎性反应以及膜攻击复合物(MAC)的积累而导致的细胞死亡。志愿者入选标准为确诊ABCA4基因突变(至少包含两个致病突变)的STGD患者,年龄为18-50岁(性别不限)。该临床试验治疗周期将持续18个月,在此期间的随访间隔为前三个月每两周一次,从第三个月到研究结束每月进行一次。通过OCT测量椭圆体带缺损面积的平均变化率作为评价标准。对STGD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了解,可以指导诊断和治疗的发展方向。STGD1,STGD3和STGD4的致病基因已经明确,对于高危人群用基因诊断的方法进行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病例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既往研究发现,在黑暗环境中饲养的ABCA4基因敲除小鼠RPE细胞中A2E水平相比在普通条件下饲养的有显著下降,此外,PROM1基因敲除小鼠视网膜对光照亦非常敏感,避光可以明显延缓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的发生发展。可以推测,减少光照可以延缓STGD患者的病情进展。患者可以配戴特制的眼镜,以减少视网膜的曝光,尤其是视杆细胞最为敏感的蓝色光。庞医生特别指出,作为突变频率较高的一个病种,青少年黄斑变性也是厦门眼科中心正在收集病例,准备将来条件成熟时开展国内外临床试验国际合作的项目之一。STGD生物疗法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临床治疗领域又展现出一缕令人期许的曙光。而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STGD的基因治疗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庞继景医生出诊时间

初诊患者:每周二下午:14:30-17:30

复诊及遗传周四上午:8:00—12:00

地点:福建省厦门市思北区厦禾路号,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思北院区1号楼5楼5号诊室。

注意:

一、初诊病人:周二下午需要挂号进行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各项检查。(需要进行两天才能完成的眼底照相、OCT、ERG、VEP、视力/视野/色盲/验光等各项辅助检查)。

二、复诊及遗传周四上午挂号就诊。

预约-。最好提前两周预约。

希望进一步了解视网膜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及基因治疗进展,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少年黄斑变性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