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高温高湿,为酯点黄斑病和棒孢霉褐斑病的爆发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大果农定要重视,务必及时预防。
柑橘酯点黄斑病
柑橘酯点黄斑病主要为害柑橘成熟叶片,果实和小枝,在田间表现症状有3种类型:
(1)脂点黄斑型:叶背先出现针头大小的褪色小点,对光透视呈半透明状,后扩展成黄色斑块,叶背病斑上出现疤疹状淡黄色突起小粒点,随病斑扩展和老化,小粒点颜色加深,变成暗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与脂斑对应的叶片正面上,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块,边缘不明显,中部有淡褐色至黑褐色的疤疹状小粒点。
(2)褐色小圆星型:初期叶片表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后扩展成直径1~3mm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灰褐色,边缘颜色深且隆起,中间的色泽稍淡且凹陷,后期呈灰白色,其上布满黑色小粒点。秋梢叶片上病斑为褐色小圆星型。
(3)混合型:在同一张病叶上,同时发生脂点黄斑型和褐色小圆星型的病斑。夏梢受侵染后,最容易在叶片上出现混合型症状。果实受侵染后,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病菌不侵入果肉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主要危害嫩叶、新梢和幼果,对高感品种,如爱媛38号,果实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引起落叶,落果和枯梢,即使未脱落的果实也因为果面病斑无法上市鲜销。感病植株的果实刚可以从刚座果一直到采果前都可以感染并导致严重落果。
1病害概况编辑
病害症状病叶初生散落圆形褐色小点,周围有黄色晕环。随病斑扩大,边缘略隆起,深褐色,中部黄褐色至灰褐色,略下陷,外围仍有黄色晕环。病斑圆形或不正圆形,少数或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大小为3-17毫米,平均为5.18毫米。一叶上有3-5个病斑,多的达10余个。天气潮湿多雨时,病斑上密生黄褐色霉丛(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叶常变褐至黑色霉烂。气候干燥时,病叶常卷曲、焦枯脱落,受害严重时大部分春梢枯死,幼果几乎全部脱落,接近绝产。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简称柑橘褐斑病(citrusbrownspot),果农俗称“黑疤病”、“黑点病,是一种由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e(Fr.)Keissler)引起的落叶性病害,引起大量落叶和枯枝,降低产量[2]。柑橘褐斑病最初于年在澳大利亚的皇帝柑上发现,是澳大利亚、美国、南非、巴西等南美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中海柑橘生产国橘类柑橘上的最要病害。在中国褐斑病直至年才有正式报到,该病害在年之前一度被认为是柑橘黑星病、炭疽病复合为害长达20多年,对症治疗效果极差。
为害部位病菌主要危害嫩叶、新梢和幼果(对高感病品种,果实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引起落叶,落果和枯梢,未脱落果实也因果面病斑无法上市鲜销。感病植株的果实则可以刚座果一直到采果前都可以感染并导致严重落果。落叶现象从4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
分布区域重庆万州的红橘产区、浙江温州和丽水的瓯柑产区、广东和广西的贡柑产区、云南瑞丽和湖南湘西的椪柑局部产区。
危害特点发病早、侵染时间长、危害重。该病害的发生几乎贯穿了整个生长期,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发病最重。
柑橘酯点黄斑病和柑橘棒孢霉褐斑病都是在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虫为害重,以及地势低洼、积水,果园郁蔽,通几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重。而此期正是高温高湿的季节,温度和湿度都适合病菌繁殖侵染的一个季节,必须引起广大柑橘种植户的重视。
防治方法:
1、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士壤湿度。适度夏剪,增加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疏果,科学施肥,培养壮树,以增加树体抗病能力。叶面喷施叶盛亿菌益护提前预防。
2、利用雨后的间隙,抓住机会喷药防治。在选择杀菌剂时定要科学选择及合理混配,要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合理配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混配以提高杀菌效果。对两种病都有效的药剂:代森锰锌(保护性杀菌剂)、嘧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噻霉酮等等。
肥料史经理
好文,点个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