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心灵的窗户”也会开始出现变化,不仅是视力衰退,对于老年人而言,“失明”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况。而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一种视网膜疾病——老年性黄斑变性。
很多人会有疑问,眼睛黄斑到底是什么?首先,黄斑不是一块黄色的斑,它是视网膜的一个重要区域,位于眼后极部,含有很多叶黄素,是我们产生视觉看清事物最重要的功臣。一般情况下,人眼的视力检查,就是黄斑区的视觉能力,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视力是非常低的。
△光线从前到后进入眼球,正对着视网膜上的结构就是黄斑
一旦黄斑区出现病变,常常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或视物变形。随着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患病率和绝对人数逐年增加,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重度的AMD可被另外分成干性与湿性,而90%为干性AMD。
△眼底黄斑示意图
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它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细胞)受损和视网膜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种不可逆性视力下降或丧失的疾病。
由于对黄斑变性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基因及抽烟也会有所影响,治疗方法还有待继续研究发展,但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干细胞治疗让AMD患者重现光明
早在年,科学家们就在研究如何通过干细胞来治疗AMD疾病。当时,研究人员采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移植治疗了2名患者,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这项临床研究给干细胞治疗AMD疾病带来了希望。
iPSCs移植手术成功阻止AMD疾病的脚步
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也用于AMD的治疗。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的高桥雅代(MasayoTakahashi)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自体细胞衍生的iPSCs治疗黄斑变性的临床实验的结果。这项研究由高桥雅代和山中伸弥共同署名,这是世界上第一例iPSCs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明了iPSCs在人体内使用是安全的。
一名患者在年双眼诊断为AMD疾病,她在首次就诊前2个月进行了双眼白内障手术,但病变并没有得到好的控制,疾病持续的发展着。高桥雅代研究团队通过患者自己的皮肤细胞重编程得到了iPSCs,然后分化出了RPE细胞,进而将细胞制备成了一个1.3mm×3.0mm的薄片。在年9月,研究人员将细胞片移植给了患者右眼。在术后3个月的时候,研究人员终于在患者的右眼中发现了大量存在的功能性RPE细胞,通过干细胞治疗成功阻止了疾病的进展!
△iPSC-RPE表的生成和移植
干细胞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细胞,具备不断复制、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的能力,因此,也成为了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让干细胞去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这也是干细胞能够对病变的黄斑产生修复作用的原理。科技带给我们的改变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无论是干细胞治疗还是再生医学领域的其他新技术,相信在未来都能为世界发展带来成就,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疾病带来福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