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颤是指两眼发生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往返运动,根据震颤的节律,可分为跳动型、钟摆型,其中以跳动型为最多,震颤由快相和慢相两个期相组成。钟摆型较少见,震颤无快、慢相,两个期相摆动速度基本相同。根据震颤方向可分为水平震颤、垂直震颤、旋转、斜向、混合震颤,又以水平震颤为最多见。按震颤的病因可分:视觉性、前庭性、眼肌性和其他类型。眼球震颤的强度分为:
I级:眼震仅仅是向一个方向。
Ⅱ级:眼震在第一眼位和仅一个侧方注视位。
Ⅲ级:眼震在第一眼位和两侧注视位。
振幅:微细眼震〈5。,中度眼震5。~15。(1~3mm)
,粗震颤〉15。(3mm)。频率:约每分钟10~1000次,慢震颤每分钟10~40次,中震颤为每分钟40~100次,快颤为每分钟100次以上。(一)视觉性眼球震颤视动性眼球震颤:①生理性;②可由注视一列急驶而过的火车等引起;③水平向跳动型,快相与车行方向一致。视力障碍性眼球震颤:①病理性;②由于先天性白内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或眼球先天异常;③水平向钟摆型。职业性眼球震颤:①病理性;②由于长期在光线不足环境中工作所致;③垂直,转向钟摆型。
钟摆型眼球震颤即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以眼球持续水平性、钟摆型震颤为特点的一种疾病,通常眼球本身无特殊改变。其确切发病机理尚不明了,但有较强的遗传性,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方式都有报道,但以性连显性遗传方式较多,同家族中多人患病,自幼眼球呈水平性、钟摆型震颤,侧方注视时振幅增大,多伴有与眼球震颤有关的不一样程度的视力障碍。
1.先天性眼球震颤
:①发病早:自幼即眼球震颤,或发病时间不明确。②无晃视感,即视物无晃动感。③眼球的不自主持续摆动或跳动,
比较有规律。④眼球转动无障碍,运动无受限情况,无眼
畸形或其他先天异常。⑤一般日常生活活动无明显障碍,
眼视力或矫正视力一般都在0.1以上。③无平衡失调和
晕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前庭功能障碍症状。③闭眼或在黑
暗中睁眼,眼震消失者属先天眼震,但先天眼震不全都如此。
1.风邪中络证候:发病急,且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或眩晕,舌红,脉浮数。
2.血虚动风
证候:眼球震颤,兼面色无华,眩晕耳鸣,肢麻筋孪肉惕,眼睛干涩,脉细涩。
3.先天禀赋不足证候:多见小儿,兼见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精神不振,少食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标准:1.眼球震颤是某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属于不随意的、病理性眼球摆动。震颤的形式有水平型、旋转型、垂直型。2.眼源性震颤大多有中心视力严重损害,并有某种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白化病、角膜白斑或葡萄肿等,多为钟摆样水平型震颤。3.迷路性眼球震颤主要为中耳和内耳疾患所致,呈水平型,但有快相和慢相,与眼源性震颤不同、同时伴有眩晕、听力减退、平衡失调。4.中枢性眼球震颤主要是小脑病变、脑子病变,如炎症、肿瘤、变性和血管性病变。多为快慢相。5.矿工性眼球震颤是成年人长期在昏暗的环境中工作,只有杆体能够发挥作用,而黄斑部锥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中心视力逐渐下降,引起眼球震颤。
中医中药降龙震颤汤疗法是针对个人体质开出针对性处方,药有“酸咸甘苦甜”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七情和合”精选几十种名贵药材,重视服药的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为患者带来希望。
震颤麻痹归属中医“颤证”范畴。降龙震颤汤认为本病之发生多由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运用养血活血、补益肝肾、熄风通络之品。在临床中应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第一阶段开窍通络,营养神经
入药通过人体十二经络的循环规律,调节体内各部位通路,有效成分达脑部受损病变部位,营养和修复大脑神经细胞,阻止神经退化,从而改变患者的肢体震颤,行动困难、反应迟钝、说话含混等现象。
第二阶段滋养肝肾,熄风定颤
降低血管阻力和血液粘稠凝聚状态,恢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血液不再受阻,使气血正常循环,让大脑的血氧恢复到正常的耗量,改善脑部微循环,阻止大脑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促使脑细胞多巴胺再生。
第三阶段调节免疫,平衡阴阳
激活受损的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因子再生,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使紊乱的分化机制恢复。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改善微循环,防治继发性萎缩,平衡阴阳,巩固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