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药研发进展
____________来源
中国新药杂志年第28卷第23期
作者
徐欢,葛琳,周美玲,匡野,何丽,王志明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国家65岁以上人群不可逆致盲的首要因素。
AMD主要分2种类型,干性(dryAMD)和湿性(wetAMD,wAMD)。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化(CNV),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已被证实在CNV中起重要作用。
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是目前治疗wAMD的首选药物。
应用最广泛的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
尽管如此,抗VEGF治疗仍存在一些弊端,包括价格昂贵、需反复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无效及难治性病例也并不少见。
许多新药正在被开发用来解决现有抗VEGF疗法的弊端。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报道,我们对处于临床阶段的wAMD新药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新药;临床试验
正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国家65岁以上人群不可逆致盲的首要因素[1]。
AMD主要分2种类型,干性(dryAMD)和湿性(即新生血管性AMD,wetAMD,wAMD,nAMD)。
虽然wAMD仅仅占10%,但严重危及视力,自然病程发病第3年,2/3的患者视力<0.12[2]。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choroidalvascularization,CNV)是wAMD主要病理基础,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已被证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问世给wAMD治疗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是wAMD里程碑性的进展。
尽管如此,抗VEGF治疗仍有一些弊端,包括价格昂贵,需反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无效及难治性病例也并不少见。
尽管1年内重复接受抗VEGF治疗,但仍有约20%的患者丧失视力,约50%的患者没有达到美国考驾照视力表20/40,2/3乃至更多的患者视力提高没有达到3行或更多(ETDRS表)。
因此,wAMD的治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于凡默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