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Subretinaldrusenoiddeposits,SDD)是在RPE层和光感受器层之间的视网膜外层病变,它和RPE下层的玻璃膜疣有一些相同的蛋白但脂质成分却不同。它在影像学中的表现,让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IR:infraredreflectance,红外线成像;SDOCT: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CFP:colorfundusphotograph,彩色眼底照相)
临床研究已经表明SDD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尤其是新生血管型。那么它在AMD病人中出现的频率到底有多高呢,在正常人中会不会出现呢,让我们看下面这项调查。
研究共纳入了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他们进行了黄斑区及视乳头的OCT检查、红外线成像、眼底自发荧光及彩色眼底照相。
结果发现,在所有人中,SDD的发病率为32%,且与年龄有关,其中62%的人为双眼发病,有SDD组的平均年龄比没有SDD组的平均年龄要大。
AMD患者中SDD的发生率更高。在不伴有AMD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3%,而在AMD患者中发病率为52%,其中早期AMD为49%,中期为79%。
有SDD,AMD的风险更高。有SDD组AMD的比例是无SDD组的3.4倍。
所以,在健康老年人中,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SDD)的发生率约1/4,而在早中期AMD患者中的发生率约1/2。SDD和AMD高度相关。
原文:Ophthalmology.May;(5):-.doi:10./j.ophtha..12..EpubFeb10.
注:惟视眼科原创资讯,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不?下载APP接着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