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的灵魂是旁轴。
旁轴徕卡分为“M口”和“螺口”两大类。
“螺口”相机又称为“巴纳克”相机。在我的旁轴徕卡情怀里,我更喜欢“巴纳克”;而在我的“巴纳克”情怀里,I(A)和IIIg是绕不过去的坎。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收入了一台LeicaI(A)。它是“老祖宗”级别的徕卡相机。帮我圆梦的是实力不凡,且低调的徕卡工匠大师SGQ老师。
这批相机都是固定镜头的,因此镜头上没有编号,只有靠机身上的编号来考证镜头的年份,请看下图:
饱经沧桑的字迹还算清晰“№”,无数次被抚摸的数字已经露铜。
镜头是徕卡最早期的标头:Elmar1:3.5F=50mm,年生产的,虚岁90----可谓“老头”。
这支鲐背之年的“老头”效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看:
用最大光圈f3.5,在最近对焦距离3英尺上拍摄的。
上下图片均是这卷过期了5年多的富士ACROS黑白负片。
测光曝光是正确的,镜头成像是均匀的。冲扫后直接上传,没有任何后期。f3.5的光圈,背景虚化的感觉还不错呢。
这支老镜头很重要的特点是有立体感----你看这位老头帽子上凸出的字母和符号----这一点足以让我小小的惊喜了一把。
指望这支“老头”拍风光、建筑和大的场景,可能不太现实。但是遇到需要记录较大的场景时,我会用上下两张横拍、竖接片的办法,即两张36×24上下重叠一点,接片后裁剪成33×44画幅。请看下图:
这是英国人年用明代城墙城砖在南京下关附近建造的一座宾馆----扬子饭店,堪称中西合璧,仍然坚固在用。尽管过期的胶卷+古老的镜头,颗粒很粗,但如果你想模仿20或30年代老照片的感觉,这样搭配可能正合适。
这是扬子饭店的附属塔楼,高反差,粗颗粒,暗部可辨,镜头反映出来的好像是那个年代拍摄的英伦田园中的古堡。
可以想象,当年这部LeicaI(A)相机上市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彩色胶卷的。
我用这个正好过期5年的彩色反转片,抓拍了一个小故事:
?老人的轮椅在这里被“卡”住了。这个拐了个弯的人行通道,是防止自行车的进入。
?陪伴的人把轮椅折叠一下,老人自己右手拄拐,左手扶着栏杆,吃力地行走了几步。
?老人重新坐上了轮椅,继续享受户外活动。
思考: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是我们的社会服务与管理还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不相适应的地方......。
这不是当今的数码相机,甚至不如手机的连拍功能。这是需要拍完一张之后,赶紧旋转过片的旋钮,然后在很小的“伽利略”取景器上重新构图,抓紧按下快门,然后再赶紧上卷,周而复始......。只有用“超焦距”,才有可能把这个场景的过程记录下来;如果是用大光圈,就必须用“对焦杆”来精确对焦,或转动镜头的对焦环来“估焦”,那肯定就拍不下来了。
手持最古老的相机,穿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去拍一个今天关于养老的小话题,什么画幅画质啊,什么锐度数毛啊,什么连拍20张啊,似乎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返璞归真,告别浮躁,才有可能在摄影的源头上体验摄影的本真,读懂摄影的内涵。
红杠圈起来的就是“伽利略”取景器。
徕卡相机问世的时候,放风筝这项民间活动估计是会有的(上图)。但是人们不可能想象到年之后会出现这样的网络售货机(下图)。
一支只有拇指大小的伸缩镜头,4片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镜组,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镀膜,不可能有什么ASPH非球面,更不可能有APO复消色差。
90载岁月磨难并有明显划痕的老“白头”,配上现代彩色正片来拍今天的石头城,我无限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世纪经典,这才是真正的百年传承----因为我相信,这部徕卡I(A)再过10年,20年依然可以使用。
据考,最早的南京城就在这里......清凉山至八字山之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那是在公元前年,楚灭越后,楚威王在此石头山(清凉山)设“金陵邑”。后来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悬崖峭壁上的城墙,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当年滾滾的长江在此石头山下,围绕石头城蜿蜒,然后向东一路奔腾入海……。因此,南京的著名别称----"石头城”,就源于这里。
再来说说这相机。
LeicaI(A)是年在德国莱比锡春季商展会上发布面市的。此前年开始的徕卡原型机,和-年生产的零号系列,均可称为“史前徕卡”。
上图是世界著名徕卡专家欧文(ErwinPuts)书中的列表,可以看出,“红杠”以上的4行,包括了原型机3部,零号系列20+5部,能够存世下来的,早已被大佬级别的藏家精心呵护在干燥箱和保险箱里,处于难见尊容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而“蓝杠”标示的部LEICAI(A)是-年量产的总数,是现今唯一可能囊入手中收藏和把玩的最早的徕卡相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是我们拥有徕卡I(A)的目的或价值所在。
这部“№”是SGQ老师发现的,我俩确定约见卖家,并当面看看这部相机,是因为同城的便利。当时,相机快门上弦是坏的,快门速度也乱了,附件“对焦杆”也是坏的,无法试拍。
当然ebay上是有的,但是买后如果不满意退货,麻烦和额外的费用,加之汇率走高,也是闹心的事情。这些,都是我迟迟没有下手的重要原因。
多亏了SGQ大师的精湛技艺,修复了故障,进行了彻底的保养。
将近一个世纪的硫化蒙皮,重新处理后又恢复了原样。
压板重新抛光,上下图。
特别可圈可点的是SGQ老师修复了“对焦杆”,把几个镜片和棱镜全部清理了一遍,黄斑清晰明亮。最重要的是,对相机镜头上的对焦距离刻度与“对焦杆”黄斑对焦的距离刻度,进行了反复的调校,使两者的距离刻度完全吻合,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最大光圈和最近拍摄距离下的精确对焦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当然,离开附件“对焦杆”,它就是一部“估焦”的相机,这是摄影术的原始和初心,多练练,也不难。我的这篇图文中有“估焦”的实践和感受:老头玩老头(19)-徕卡M9转接ROBOT镜头玩估焦。
如果超焦距拍摄人文,因为是50mm焦距,起码需要在光圈f13以上和物距4米以外,古老镜头的解析力,胶片所呈现出来的锐度,恐怕都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说到徕卡,藏家和玩家们总有更多的好奇心,试图来解读他们的每一部徕卡,期盼自己撞上大运。
当我们发现这部“№”的铭文字体是凸出来的时候,感到十分惊讶。有的说这是限量版,不超过部;有的说这是专门镶嵌的银丝,是工艺精致的象征;有的查找了手头的徕卡书,并没有找到说法。
上面截图是在网上查找到的唯一的一篇文章,提到了这件事情。文中表述的“够了”可能是错别字,原意可能是“勾勒”一词吧。
把玩徕卡人,都会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因为我与徕卡专家欧文ErwinPuts有联系,我就写了一封邮件请教他:
欧文很快回信了,但是他答复不了这个问题,他热心地向我推荐LarsNetopil。
下面是LarsNetopil的解答:
LarsNetopil回信的大意是:二战之前的黑漆徕卡相机都是这样的(海兔自言自语:看来不是什么特别的限量版)。制作的时候先在黄铜上雕刻,然后将一种金属“铋”加热后的液体装进去,这样凝固时的张力就使得编号及铭文的字体凸出来了(海兔又自言自语:看来也不是镶嵌了银丝)。
我相信,LarsNetopil的解读是准确的,是具有权威性的。
“史前徕卡”毕竟是数量有限,影响面也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式发布并量产的LeicaI(A),是给人类摄影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的里程碑,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徕卡。它正式确立了24×36mm的摄影行业标准,也就是我们现在被称之为的“全画幅”;它真正普及了可以拍摄36张的胶卷,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创立了和眼睛一样高度的构图和拍摄方式,并造就出了最早的一批摄影大师,包括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及传世作品;它开创了街头摄影,并形成了一种摄影流派和摄影哲学。试想,在此之前,那些抱着大木头匣子,扛着大木头三脚架的摄影师,能够脑洞出的摄影理论吗?!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对LeicaI(A),怎么首肯甚至溢美,都是不为过的!
当然,在“巴纳克”的相机世界里,个人的看法都应当值得尊重。有人认为LeicaIf是摆放陈列最好看的相机;有人认为LeicaIIIf是黄金分割最漂亮的相机;还有人认为LeicaIIIg的黄斑对焦是“巴纳克”相机中最好用的;欧文在中说LeicaIIIa和LeicaIIIb“皆可视为摄影史上的名作”;等等......。
我的“巴纳克”情怀的启蒙,始于年,那一年我10岁,我的父亲入了一部徕卡IIIb相机,它是年的机身+年的Summitar50mm/f2.0镜头,那时,我就用它拍过照片。
我的“巴纳克”情怀的升温,要感谢徕卡藏家玩家JJL,他熬了无数个深夜帮我找到了品相很好的徕卡IIIf和IIIg,还有非常值得拥有的螺口镜头......。
我的“巴纳克”情怀的把玩信心,源自于徕卡工匠大师SGQ老师,当这部“№”被他不计报酬的妙手回春之后,他的一句话使我信心满满,他说:你放心的用吧,坏了我负责给你修。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句话:为什么“在我的‘巴纳克’情怀里,I(A)和IIIg是绕不过去的坎”?俗话说,抓两头,带中间。徕卡I(A)是“巴纳克”相机第一批量产的开山鼻祖,而徕卡IIIg是螺口相机宏大交响乐章的完美的封笔之作。
而后呢?
而后,旁轴徕卡经历数年涅槃蜕变,才真正走进了M口的新时代。
LEICA:老头玩老头(1)。
LEICA:老头玩老头(2)。
LEICA:老头玩老头(3)。
LEICA:老头玩老头(4)-男妓广告......
LEICA:老头玩老头(5)-卖艺的老兵......
LEICA:老头玩老头(6)-“刀梅”镜头里的故事。
LEICA:老头玩老头(7)-“九枚玉”婚纱摄影师。
LEICA:老头玩老头(8)-Elmar50mm2.8-大浪淘沙。
LEICA:老头玩老头(9)军用罐头蝈蝈-超级安古
LEICA:老头玩老头(10)一万元韩钞-超级安古龙续篇。
Rollei:老头玩老头(11)-公厕保洁员和她的女儿。
Rollei:老头玩老头(12)-浮山所的山会。
ROBOT40/1.9:老头玩老头(13)流浪汉的午餐电影。
ROBOT:老头玩老头(14)-便利店及ROBOT相机一瞥。
ROBOT50/1.9:老头玩老头(15)-教堂院里过家家。
ROBOT35/2.8:老头玩老头(16)-沉浮的海天大酒店。
ROBOT75/4.0:老头玩老头(17)-我把树叶都染红。
ROBOT45/2.8:老头玩老头(18)-最后的城中村。
老头玩老头(19)-徕卡M9转接ROBOT镜头玩估焦。
XPan:老头玩老头(20)-废弃的网球场。
老头玩老头(21)-丈量“峰会”。
牛眼55/1.4:老头玩老头(22)-擦玻璃的女保洁。
徕卡28/6.3:老头玩老头(23)-里院的记忆符号。
法国电影头45/2.8:青岛大剧院-老头玩老头(24)。
富士GFX50R转接徕卡旁轴镜头-老头玩老头(25)。
富士GFX50R转接徕卡R镜头-老头玩老头(26)。
重阳节:素描及徕卡M3。
我是怎样在徕卡IIIg上用闪光灯的?
我在M9上使用蔡司ZM25mm镜头的体会。
我在纪实摄影中拍“接片”的体会。
青岛的秋天:()散片拾忆。
青岛的夏天:()散片拾忆。
我的图片是怎样上杂志的。
这个春天,我走进“先锋书店”。
这个秋天,我走进。
金陵海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