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良好结构秩序的最终形成,除了建筑装饰自身的尺度一致与层级协作外,还要考虑人类如何感知建筑空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空间知觉词条的解释为:“动物意识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主要涉及空间定向知觉以及对事物的深度、形状、大小、运动、颜色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觉。人类对建筑的空间知觉至少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问题。
而装饰对于我们以积极的方式来体验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缺乏质地、色彩,没有装饰的环境会让人类有种受折磨的感觉,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上的监狱建筑找到例证。而另一个极端是一种不和谐的过度的视觉刺激如拉斯韦加斯由霓虹灯照亮的街区—超越了视觉输入可以持续忍受的程度。
从生理的角度看,对建筑装饰的体验是视觉、触觉、动觉、嗅觉等在不同界面组成的空间环境内的全方位的综合体觉经验。视觉因为其感觉最敏锐、刺激最强烈、所获得的信息量也远远大于其它感觉,对建筑空间及其装饰的感知在各种感觉中最为重要。从生理结构分析,构成人类视网膜的三个部分:中央凹、黄斑及周围视觉,各有其不同的视觉功能;得益于它们有机地相互协调,我们能以三种不同却又关联的方式来感知精彩的世界。
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具有辨别物体精细形态的高视敏度。中央凹形成圆锥状的视野区域,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略微前倾或垂直时,中央凹通常看着水平线以下10°左右的区域。人眼中央凹的扫描方式因对象而异:观察较小尺度建筑装饰对象时,中央凹沿着复杂而又循环的路线进行扫描;观看较大尺度建筑雕塑雕刻、彩绘壁画等装饰时,扫描集中于形体本身,呈折线式来回跳跃,并在形体外轮廓处略作停顿;
对单体建筑装饰而言,除了不同界面内部构图决定的视觉流程外,扫描主要沿界面与界面相交线和外轮廓线进行,并多停顿于檐口、入口和形体突变部位;对于街巷空间而言,中央凹集中于中景左右来回扫描,注视程度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具有连续性;对于广场空间而言,扫描多集中于中景或近景的狭长地带,围绕中心来回摆动,注视程度变化较大,具有动态性。
黄斑,围绕中央凹的椭圆形黄色色素区域,水平视角12~15°,虽然没有中央凹精细,但视力仍然非常清晰,可完成阅读等任务。黄斑随同中央凹进行扫描,共同形成清晰的视野。周围视觉,位于中央凹与黄斑周围,包括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单眼视觉三部分。周围视觉虽然视力相对较弱,但对运动的感觉相对较强,主要功能是检测视野周围的运动对象。
对人类感知建筑装饰的心理描述,格式塔心理学给出了很好地启示。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之译音,对应的英文是form或shape,中文意为形。所谓形,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可以从背景中被清晰的分离出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随时间进行,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
这意味着一个孤立体系中的熵总是不会减少,即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在这个任意的孤立系统中,其任何一种不对称分布状态最后都将消失,而最终趋向热力学平衡状态。由此可以推论,世间一切物理活动都可以被视为是趋向平衡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类似的“每一个心理活动邻域都趋向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
所以在特定条件下,有组织、有规则、对比统一、有序和谐,具备最大限度简单明了性的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极为愉悦的。通过本论文自然的有序和谐”中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自然事物之形式,是由创造和支配这些事物的自然的基本力及其平衡稳定的力场所决定。由自然的力的简单分布的状态——力场,所影响和决定的形式,如:正圆、正方形、正多边形等规则对称的几何图形;
因为其有序的、有组织的复杂性,以最简洁的形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利于知觉和理解,给人积极的心理反应。不论从物理还是心理层面讲,正圆、正方形、正多边形等规则对称的几何图形,作为外部世界的简化样式,本身是稳定和永恒的,总是能给实践活动中的人们带来安全、舒适、幸福的感受。因此,对称而规则的抽象几何形态常常被人类将其作为美的形式抽象出来,用于建筑装饰,美化生活空间和人居环境。
然而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不受外来干扰的“孤立系统”,由于各种自然力之间的复杂作用,使自然事物之形式,呈现出复杂的层级关系;而由自然力的简单分布状态造成的对称而规则的几何形态非常罕见。生命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种耗散结构,亦非不受外来干扰的“孤立系统”,而是通过不断地同时汲收和耗散,与外界交换能量、吐故纳新,保持稳定、复杂、有序的系统。
人作为生命体,自身高度自组织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对代表有组织复杂关系,与生命同构之形式的需要。一方面,有组织的复杂结构和尺度层级的系统,可以有效地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便于人类快速高效地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对称和简单秩序则会因为缺少与生命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而变得僵死。所以,建筑装饰作为人对自然和生命本身的观照和领悟,是体现与生命同构之人造物,除了再现对称而规则的抽象几何形态;更大部分是以均衡形式呈现出来的,有组织的尺度层级之复杂系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空间是建筑实用的内容,界面是围合空间的要素。建筑装饰的直接载体就是建筑的内外界面,具有显性特征;它将人们抽象的设计意义转化为具体形象,由设计者营造的意象与情势所反映,成为一种既有符号与象征意义,又有物质功能的多媒体;使其所围合的建筑空间具有了特定意义和结构秩序。这种结构秩序是人类对具备尺度一致性和层级协作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全方位的综合体觉经验。
人类对建筑的感知体验至少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空间知觉的生理体验是进一步从心理方面体验和感受的基础。空间知觉凭借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嗅觉和味觉的协同活动并辅以经验而实现。视觉因为其感觉最敏锐、刺激最强烈、所获得的信息量也远远大于其它感觉,对建筑空间界面的感知在各种感觉中最为重要。
首先,人们通过视觉来感知和体验空间,是以围合空间的界面为基础的。从建筑群体脊饰瓦当组成的天际线,到单体建筑的门楼照壁,再至院内天花藻井、雕梁画栋、雀替飞罩、隔扇门窗、地面铺砖,纳西族、白族、回族、彝族等民族汉式合院建筑不同界面上雕刻彩绘的装饰,层次丰富、虚实相济、形式多样,例如丽江纳西合院装饰。
又如大理剑川的白族木雕装饰,综合线雕、浮雕、镂雕、透雕、圆雕技艺,将二维图案表现为二维半甚至三维对象,极大的丰富了同一界面的层次。再如纳西族白沙壁画、藏族噶丹松赞林寺壁画等民族建筑装饰常采用散点透视表现对象、组织画面,在二维平面营造三维空间纵深感,装饰建筑时可在视觉上丰富和扩大室内空间。如前文所述,这些界面上和界面邻接处的装饰使建筑保持了尺度一致和层级协作。
人们也正是凭借这些装饰,对层次丰富、虚实相济的界面所围合的空间环境,进行视觉排序,区分主次,感知到建筑所具有的结构秩序。建筑装饰还有利于营造建筑空间和谐的声环境。
例如,民族合院建筑天花藻井、墙体门窗、地面铺砖等界面上不同尺度层级的浮雕和细部装饰,以及装饰采用木石等自然材料本身的微观结构,可以很好地散射和吸收声波,避免室内产生明显的回声,同时过滤外界声响。此外,隔扇门窗雕饰有结构秩序的层级系统,还利于合院建筑天井庭院和室内空气的流动与交换,对建筑室内空气吐故纳新,温湿度调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