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最早确立的一天,夏至这一天全年昼长夜短。2018年6月21日迎来夏至,之后全国江南、华南大部迎来高温热浪天气。最高气温35~39摄氏度,天气网提醒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以防中暑。夏至节气也称之夏至节,或者从地理的角度上称之夏至日。古时,夏至日这一天皇帝举行祭地,宋代百官放假三,可谓相当隆重。你知道夏至习俗都有哪些吗?天气网在此告诉你关于夏至5大特色风俗吧。传承至今一脉相承,不妨跟着文章感受一下吧。 1、夏至习俗:食传统食物 麦粽 与 夏至饼 麦粽 与 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 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不仅食 麦粽 ,而且将 麦粽 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 夏至饼 ,或分赠亲友。 夏至饼。这种半月形的饼,外形和北方的面食 韭菜盒子 相像,但取材和做法不同。老家的人,习惯从田间地头采来艾草的嫩叶,将其在石臼里捣碎,与麦粉和在一起,再在饼中间加入适量的甜豆沙馅,将饼放在烧热的锅里烤熟。夏至饼其貌不扬,吃起来却清新爽口、甜而不腻,乃老少皆宜的正宗绿色食品。现在,即便不是夏至,也有人会去做这种饼,解解馋,消消遣,体会一下家乡的味道。 2、夏至节气习俗:百姓旧俗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古人称之为 伏日 ,今人称之为 三伏 。古人对 伏 的界定是:以 夏至 为起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十天,叫做 三伏天 ,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因此,从夏至开始, 消夏避伏 的风气就逐渐兴起了。 在北方, 夏至 之后,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记载: 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 ,借以生风; 粉脂 ,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 夏至 之后,皇家则会拿出 冬藏夏用 的冰来 消夏避伏 ,从周代开始,历朝沿用。 夏至习俗: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 入伏面 。 3、夏至习俗:百姓盛行吃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 冬至饺子夏至面 ,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白癜风治疗技术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 苦夏 。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 入伏面 。 4、夏至习俗:祭神祀祖庆祝丰收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 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 秋报 。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 过夏麦 ,系古代 夏祭 活动的遗存。 5、夏至习俗:吃新鲜芒果食俗 本网随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本土民俗专家骆炳根到茶山拍摄夏至时节吃新鲜芒果的食俗。据骆炳根介绍,夏至前后,茶山的居民一定要吃新鲜荔枝或芒果。夏至当天,芒果或荔枝一日会三熟。他回忆说,小时候,小朋友都喜欢在这一天聚在芒果树下玩,等着成熟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来,因为掉下来的都是在树上变(长)黄的,特别甜,又叫 树黄 。有老人说,在夏至时吃了芒果后许愿发誓是很灵验的。所以当地居民在吃了芒果后也会许愿保佑顺利渡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