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维看双创它对当下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TUhjnbcbe - 2025/4/5 4:07:00

过去这一周,浙江“火”了。作为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主场所在省,人们看到了活力四射的浙江经济“年轻态”,以及无限新可能。

自年我国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今,“双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基础动力。年10月19日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北京中关村举行,以年度为节点的创业创新主题活动成为常态。此后,年深圳,年上海,年成都,年杭州。这几座城市连线,也勾勒出一幅中国经济创新创业的主干图。

“双创”对当下的中国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虽然当前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但中国经济有韧性,韧性植根于近14亿人的勤劳与创造,“双创”是个重要支撑,依靠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可以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诚然如此!在过去一周中,在一场场“双创周”杭州主场活动中,本端记者看到和感受到的,除了当下的澎湃创业创新动能,更直指未来。

再认识

“双创”是解决就业难的“权宜之计”吗?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题中之义。

全国“双创周”杭州主会场主展厅里,6块数据大屏上数字跳动,显示着“双创”第一个5年的成果。然而,5年前,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双创”即将催生的巨大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词,出自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其时,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年3月,“双创”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年底,一位学者受邀前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发现,主办方给的题目是“对全民创业热的观察与思考”。他很纳闷:“怎么刚推出的‘双创’就要反思了?”

回头来看,“双创”刚提出的一年多时间里,各界的反应很有意思。大部分肯定意见之外,也有一些质疑声。比如,有人认为“政府解决不了就业,就让大学生创业”“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本杂志还刊发了一篇《全民创业热潮》的文章,称“在全民‘砸锅卖铁’创业的狂热与迷失之中,需要来一桶冰”。

这些观点把“双创”理解为缓解“每年多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就业的压力确实存在。而人社部门发布的相关报告也认为,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

然而,这些观点也忽视了中国劳动力结构不同以往的背景。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披露的数据显示,年,我国余万新增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占到45%至50%,高中、中职毕业生大约占20%至30%,初中学历以下的新增劳动力占比不到20%,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迈向中高端迫在眉睫。

由此观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逢其时。

实际上,“双创”是一个新提法,但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一如过去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它把每个人改变命运的自由选择权交给了自己。“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发挥创新第一引领的作用,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托升中国经济的新支柱。”有专家这样表示。

自年3月“双创”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双创”渐渐成为实现要素最优配置的具体路径——通过社会动员,唤起自下而上的力量,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时空切换。今年,杭州成为继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之后,第5个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所在城市。创新涌动的梦想小镇里,年轻创客呼喊着“我敢闯,我会创”,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各地科创企业天天发布着“新物种”……5年间,双创由“平台独唱”变成“社会合奏”。

在参加“双创周”期间一场活动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说,他曾向德国一位朋友分享,现如今,中国每天新注册企业达1.84万家。听到这个数据时,德国朋友露出了万分惊讶的眼神。其实,“双创”引发的创业创新洪流,又何尝不是超出了几年前人们的预期。

根据国际权威排名显示,近年来,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一路飙升。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20强,位列第17位,成为唯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的发展中国家。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双创”重构着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市场主体活力、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带动就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它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义。

百度公司展示无人车。本端记者董旭明林云龙摄

新风向

“双创”成色怎样进一步提高?把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相结合,提高核心技术含量。

在“双创周”主会场所在地梦想小镇,前两年,因为某一孵化平台上存在不少创业失败案例,有人甚至因此批评杭州梦想小镇。

当时,O2O创业有点一窝蜂,几乎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几乎每天都有O2O公司倒闭关门。暾澜资本董事长姚勇杰曾告诉记者,每年要看几百个项目,但投资的项目不会太多,绝大部分是被否决掉的。

创业,生生死死本是常态。早在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当前“双创”有一定的泡沫。但他同时认为,这就是创业创新的基本规律。

记者注意到,互联网界很多大佬都曾公开表示过,互联网创业领域存在一定泡沫。不过,正如刘培林所说:“‘双创’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双创’的本质就是在沙里淘金。”

梳理这些年来的“双创”,在新经济的舞台上,那些发展态势良好的初创企业,或许在公众中间默默无闻,但是一旦被人注意到,往往就是他们展现不凡实力的时候。

就在“双创周”启幕的第一天(6月13日),科创板在上海正式开板。来自杭州萧山的杭可科技成为科创板浙江第一股的种子选手。在科创板的跑道上,杭可科技起步较晚,却第一个代表浙江企业冲关,这就足以说明市场对它的认可——这家企业不仅符合国家战略支持的新兴产业方向,也是国内锂离子电池后处理领域的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科创板受理的浙江企业已经达到13家,居全国第五。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冲击科创板的浙江企业来看,暴露了浙江的一个弱点,即在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多表现为商业模式创新,比如消费类、互联网金融等,偏“软”,而科创板青睐的“硬核科技”较弱。

这个弱点也可以说是当前“双创”中的一个短板:“软”有余而“硬”不足。

国家电网公司带来了移动式快充机器人。本端记者董旭明林云龙摄

在一场“企业创新大家谈”的活动中,浙江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陈云敏分享的一张PPT给记者留下的难忘的印象,它描述了“创新阶梯”——效率式创新:由提高管理和产销效率而引起,比如中国制造、块状经济等;开发式创新:由已有技术转化而来,如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高新技术式创新:由已有科学知识转化而来,如核技术;颠覆式创新:由基础研究新成果导致,如原子弹、图灵机。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更多的还是效率式创新、集成创新,以及一些高新技术式创新。这或许正是当前“双创”进一步提升含金量的方向所在。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这一现象。“双创周”期间举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创业合作推进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在主旨演讲中介绍,在以色列,新创公司主要在做新技术,在美国,新创公司大部分在做新技术,也有做新模式的,如Facebook。在中国做新技术的少于做新模式,BATJ都是做新模式起家的,然后再投入做新技术。

不过,陈宪认为,“这种情况肯定要发生变化,研发新技术将成为中国大多数新创公司的使命。”他的理由是,产品和服务全面过剩时代的到来,倒逼创业活动必须致力于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既供给创造需求,又改变需求实现方式。

现实中,这一情况的变化比想象的要快。在一场名为“企业创新大家谈”的活动中,中科院院士陈云敏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由浙大牵头正在全力推进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一看似与普通人关联不大的神秘物件,建成之后将会给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产业界和大学的桥梁。”陈云敏认为,没有颠覆式的技术,产业要领先是很难想象的。怎么把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结合,怎么使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创新?这就需要大平台。

这是一个新风向:“硬技术”创业成为热趋势。“双创周”杭州主会场发布的中国“智造”新物种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脚:世界首款三位一体的PINTRACE骨科手术机器人、世界首款治疗眼底黄斑、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底疾病的眼科手术机器人……

大趋势

“双创”是年轻人和互联网的专利吗?要重视实体经济与创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一张与李克强总理的合影照,在“双创周”启幕当天刷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维看双创它对当下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