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三大病害,在全国各个小麦主产区普遍发生,常常同时发生,对每个病害分别进行防治,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生产实践上也不现实,如何才能综合防治这三种病害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优秀的杀菌剂配方,对小麦的三大病害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尤其的小麦生长中后期发生严重,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可危害小麦的茎秆和麦穗,多从下部老叶先发病,在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可布满整个叶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快速扩展蔓延,由下部叶片逐渐向茎秆、穗部扩展,发病后期,造成大量叶片干枯。
小麦锈病又称黄疸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一般分为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三种,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条锈病即可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秆,秆锈病只危害茎秆。发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绿的黄斑,以后长出铁锈色粉斑,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铁锈色的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叶锈病斑无规则,条锈病斑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秆锈病夏孢子堆为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小麦锈病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传播速度非常快,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叶片干枯,对产量影响巨大。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可在小麦的各个时期发生,以小麦抽穗后发生严重,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造成小穗干枯。湿度大时,病斑处会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发病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病斑扩展至穗轴,使被害部位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不但影响小麦的产量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防治药剂的选择
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的药剂有很多,传统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氟环唑、烯唑醇等药剂,由于多年使用,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越来越差,试验表明,唑醚·戊唑醇对这三种病害防治效果突出。唑醚·戊唑醇,是由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两种药剂复配而成的,该配方具有杀菌谱广,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等优点,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使用方法
1、在小麦拔节期,可用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99%磷酸二氢钾克+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还能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2、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可用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99%磷酸二氢钾克+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2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和蔓延,还可提高结籽率。
3、在小麦灌浆期,可用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99%磷酸二氢钾克+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3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预防小麦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还能提高小麦的抗干热风能力,预防小麦早衰。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农业实用技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