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我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基础和临 [复制链接]

1#
四川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94528.html

在“眼科学十大进展”专场,医院黎晓新教授介绍了我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以及基于此研发的国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康柏西普(Conbercept,KH)。

发病机制

黎晓新教授的团队经过5年的研究,对AMD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AMD易感基因

CFH:在我国人群中,CFHrs与渗出型AMD(nAMD)不相关,而其余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均与我国nAMD相关。CFH保护性基因型HY可显著增加CFH对氧化性脂类的结合能力;HY抑制氧化磷脂(OxPL)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巨噬细胞的结合;OxPL可促进炎性因子及新生血管因子[CD36、白细胞介素-6(IL-6)、VEGF]表达。另外,遗传-氧化应激-免疫-新生血管存在有机联系。

HTRA1:发现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新位点。HTRA1与血管壁破坏、出现血管膨大病变相关。HTRA1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家族的生长分化因子6调节血管生成,HTRA1过度表达可下调纤维连接蛋白表达。

ARMS2:发现了nAMD新位点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相关位点,还发现了CNV与PCV差异位点,但有待进一步验证。ARMS2突变型质粒转染细胞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RPE细胞增殖、黏附及迁移等生物学行为;ARMS2突变型质粒转染RPE细胞可引起细胞内炎性反应。ARMS2与血管内皮细胞(VEC)之间存在关联。

TLR3:TLR3多态性对AMD保护作用的机制不明。双链RNA激活TLR3导致干性AMD发生;TLR3CT突变转染RPE细胞可导致TLR3与双链RNA的结合力降低一半,从而起到对干性AMD的保护作用。

HERPUD1:HERPUD-1rs与我国人群PCV相关。HERPUD1高表达于PCV膜,其可以上调淀粉样蛋白β(amyloidbeta,导致血管生成因子及炎症表达)水平。

其他基因:包括IL-17A、RAD51及TOMM-40rs等。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视循环、进行营养代谢、分泌细胞因子及吞噬作用等。RPE还具有免疫赦免及免疫激活的作用。RPE复合体损伤具有调控AMD新生血管生成及进展的作用。

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血管生成因子

促血管生成因子及抑血管生成因子对血管生成进行调控,从而影响AMD的发生及进展。

此外环境也对AMD发病具有一定作用,其中家族史、哮喘、吸烟史、饮酒史及总蛋白水平的影响尤为显著。

转化医学

基于AMD的发病机制研究结果,新药研发取得进展。康柏西普是一种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该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竞争性抑制VEGF与受体结合,并阻止VEGF家族受体激活,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达到治疗湿性AMD的目的。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安全有效。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