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弓形虫眼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后葡萄膜炎,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弓形虫相关的血清阳性率从10%-80%不等。病变常表现为局限性视网膜炎,再发病灶通常在陈旧病灶附近,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病变主要累及视网膜,尤其是深层视网膜和光感受器。自发荧光检查对于深层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成像效果非常好,相比临床眼底检查,它对诸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和多灶性脉络膜炎等炎性疾病的敏感性更高。近日一篇发表在Retina上的文章利用自发荧光检查,发现弓形虫眼病也会有一过性白点表现!
自发荧光检查首次发现弓形虫眼病也有“白点”
研究共纳入了27名急性弓形虫眼病的患者的27例眼,所有患者均为后天性发病,其中14名患者为首次起病。研究者为所有患者进行了彩色眼底照相、荧光造影、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自发荧光检查和OCT检查。
结果显示,所有检查手段都可见明显的弓形虫感染相关的急性视网膜病灶,而约有一半患者自发荧光检查中发现急性病灶周围出现了高荧光斑点,这些斑点在眼底彩照中并未显现。
这些“白点”有什么特征呢?
1.“白点”累及的是深层视网膜结构,不影响脉络膜毛细血管!
以一位28岁女性急性弓形虫眼病患者的自发荧光检查影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对比为例。彩色眼底摄影显示活跃的弓形体病的白色病变(A),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显示黄斑区有大量高自发荧光点(B),但这些“白点”会在60秒的蓝光视网膜光漂白后消失(C);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早期除了低荧光的活动性病变外无其他异常(D),晚期则可在黄斑区见到大量的低荧光病变,病变位置与自发荧光检查上的“白点”一致(E)。OCTA可见低荧光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流未减少(F)。
这位28岁女性急性弓形虫眼病患者自发荧光检查上(图左)发现的“白点”,SD-OCT检查(图右)在其相应位置上可见椭圆体带/嵌合体带的破坏。
2.“白点”不会一直存在,持续约1个月后会消失!
图A和图B分别是一名49岁女性和一名24岁男性弓形虫眼病患者的自发荧光检查图像,左侧是在弓形虫眼病急性期时的自发荧光检查,可见黄斑区周边的“白点”,右侧是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随访时的自发荧光检查,可见这两名患者眼底自发荧光成像上黄斑周边的“白点”完全消失了。
3.“白点”更多出现在偏年轻、伴更多眼后节炎症表现(血管炎、视乳头炎)的患者!
弓形虫眼病的病生理机制与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相似!
弓形虫眼病可在有明显炎症症状的年轻患者眼底造成短暂的外层视网膜损伤伴有光色素损伤,但不会造成脉络膜缺血。这种外层视网膜损伤与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中描述的情况类似,并可能更常见于年轻和健康患者的炎性条件中。
小结
弓形虫眼病急性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可见白点;
弓形虫眼病的白点会在治疗后自行消退。
原文截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