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斑裂孔(MH)手术——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以及气体填充的发展是成功治疗该病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患者在术后几天到几周内必须保持不适的面部朝下姿势,给病人尤其是全身情况欠佳的老年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术后面部朝下体位对黄斑裂孔的愈合到底有没有益处呢?医院眼科团队发表在RETINA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为我们带来了答案,一起看看吧!
研究设计面部朝下VS非面部朝下
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介入研究。入组的80例(80眼)黄斑裂孔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裂孔直径>μm者行内界膜翻转,气液交换后行12%C3F8填充。
分组:术后随机分为面部朝下组与非面部朝下组:面部朝下组保证至少术后3天内每天16小时面部朝下(不一定采取俯卧位睡觉),而非面部朝下组只要保证不出现面部朝下的姿势。
检查指标:分别在术后1天、2天、3天、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SS-OCT检查黄斑裂孔,并比较两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和BCVA的变化。
结果无论面部是否朝下,黄斑裂孔闭合率无差异!
OCT观察下黄斑裂孔愈合过程的结构变化:该研究利用SS-OCT检查成像记录黄斑裂孔术后早期愈合的解剖形态,OCT检查显示术后最先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桥状连接,而到了术后3个月,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完全覆盖裂孔。
黄斑裂孔闭合率与视力改善无差异!在术后第1天、2天、3天及2周时,面部朝下组与非面部朝下组的黄斑裂孔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间黄斑愈合形态相似。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BCVA改善无统计学差异。
术后第3天是个重要时间节点!研究中,术后第3天裂孔仍保持开放的术眼,术后3月内也不会闭合;而在第3天确认裂孔闭合的术眼中,没有一只眼在术后3个月内再次裂开。
黄斑裂孔愈合失败分析:两组都有相似例数的术眼出现裂孔愈合失败,这些术眼的共同特征为裂孔直径相对较大、裂孔持续时间较长,且都未行内界膜翻转术。
原因
重要的不是术后怎么躺,而是气体填充了多少!
该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术后特别避免了面向下体位,术后第1天和第2天大多数术眼仍出现裂孔闭合。这一发现意味着,面部朝下体位以最大化气体浮力对于黄斑裂孔闭合并不重要。研究认为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是气体填充程度(气体与裂孔的接触)而不是术后体位。
小结
黄斑裂孔气体填充术后,俯卧位并不能促进裂孔愈合。
可以考虑采取非面向下体位,提高患者舒适度、依从性及减少全身并发症的发生。
原文链接: